招商银行因对保交楼项目资金监管不力被监管部门通报,这一事件第三将房产项目资金监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。同时,首衡集团在全国多地农批市场项目中暴露出的虚增本钱问题,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。这两个看上去独立的事件,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:怎么样有效监管房产开发建设资金,预防虚增本钱套取贷款的行为?
虚增本钱的套路并不新鲜,但监管困难程度依旧非常大。容易见到手法包含:通过关联建筑企业抬高工程造价;虚构工程进度提前支取贷款;重复计算工程量;用高价材料价格等。这类操作总是披着合法外衣,具备较强隐蔽性。招商银行被通报的案例表明,即便是大型商业银行,在资金监管环节也存在疏漏,未能有效辨别和防范这种风险。
首衡集团的案例具备典型性。该集团在全国迅速扩张的农批市场项目中,多个项目出现紧急空置和招商失败的状况。让人关注的是,其建设项目平均造价较同行高出50%以上,且多由旗下建筑公司承建。这种"自建自包"的模式,为虚增工程造价提供了操作空间。以保定项目为例,最后决算金额较初始备案价高出90%,并由此从银行获得8.54亿元贷款。业内人士指出,这种操作手法本质上是通过关联买卖虚增本钱,套取更多银行贷款。
从长远来看,还需要推进行业透明化建设。打造房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,将虚增本钱、套取贷款等行为纳入征信记录。同时鼓励行业自律,推进开发商与建筑企业离别经营,降低利益输送空间。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打造"黑名单"规范,对多次违规的企业推行联合惩戒。
要破解虚增本钱监管难点,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的监管体系。第一,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,应当强化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。对关联买卖维持高度警惕,打造工程造价比对数据库,对异常造价波动准时预警。第二,住建部门应健全工程造价备案规范,引入第三方造价审核机构,预防备案价与最后决算价出现大幅偏离。再者,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审计,特别关注关联买卖的真实性和合理性。
招商银行事件和首衡集团案例给整个房产行业带来了深刻警示。在房产市场调整期,资金监管的重要程度愈加凸显。只有堵住虚增本钱的漏洞,才能确保金筹资源真的流向有实质需要的建设项目,维护房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。这需要监管部门、金融机构和行业主体一同努力,构建愈加严密、有效的资金监管互联网。